今天跟大家聊一聊“磕頭蟲”。
磕頭蟲學名叩頭蟲,倒是和“磕頭蟲”這個俗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啊。
其實這樣的名字完全是與這種節肢昆蟲的行為有關的,因為每當人們抓住磕頭蟲時,它會使勁向你點頭,發出喀噠喀噠的響聲,就像一個跪在地上的罪犯,正在磕頭求饒,也正是因為它有此怪異的行為,所以管它叫“磕頭蟲”。
可以說磕頭是它們獨特的躲避危險的方式。
其實在我們生活中,很多昆蟲都有這種類似的反應,比如我們小時候在地里抓蟋蟀,抓螞蚱,當你用手抓住螞蚱、蟋蟀的后腿后,它的頭和胸就會做“點頭哈腰”狀,這不過是一種昆蟲的本能生理反應。
同樣的,磕頭蟲的“磕頭”行為,其實也不過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。
叩頭蟲是一種善于裝死的昆蟲,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就會仰面倒在地上,腿緊緊地貼在身體兩側,然后突然“咔”一聲,將身體彈入空中。
當人抓住磕頭蟲后就迫使這種逃跑行為無法展開,但逃跑動作卻在持續進行,也就形成了磕頭的狀態。
所以這不是一種取悅敵人或者臣服的方式,而是為了讓自己能夠跳躍起來,擺脫危險。
不僅如此,磕頭蟲有此行為,和它的身體構造也有關系。
磕頭蟲的前胸腹面上有一個楔形突出物,正好能插入中胸腹里面的一個槽里,這就形成了一個合頁似的機關。
當磕頭蟲遇到危險時,身體肌肉會強烈收縮,使前腹向著中胸準確地收攏,撞擊地面,使身體仿佛“前滾翻”似的彈跳起來向前翻去。落下時,腳正好朝下,于是磕頭蟲就可以快速溜之大吉了。
當它被人捏住時,仍會產生同樣的反應,但由于被捉住無法彈跳起來往前翻,只好不停地頭向下“磕” ,碰到硬物就變成“磕響頭”了。
好了,解決了對這個蟲子的最大疑惑,再來認識一下磕頭蟲的幼蟲——金針蟲,因為它可是重要的地下害蟲。
金針蟲所帶來的危害很大,發生嚴重時,常造成缺苗斷壟,導致減產。
小麥發生金針蟲危害,已發黃死亡
其中,土溫是影響金針蟲危害的重要因素。金針蟲適宜有機質少、疏松沙質土壤中,適宜的土壤濕度為15%-18%,也就是說金針蟲較能適應干燥,主要發生在旱地塊。
所以面對金針蟲,最好的防治手段就是控制土壤濕度。當土壤濕度達到35~40%時,金針蟲停止危害,下潛到15~30厘米深的土層中。
因此,當金針蟲發生嚴重時,可通過澆水,達到防治的目的,一般先澆一遍大水,間隔5天,再澆一次水,使土壤含水量超過40%以上,即可達到控制金針蟲的目的,同時還能預防倒春寒,提高成苗率,提高產量。